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牛文元: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

类别:相关知识 日期:2020-7-23 1:57:16 人气: 来源:

  编者按:8月19日,广东省委中心组举行广东学习论坛第二十期报告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作了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的专题报告。南方网理论频道现将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团提供的文字稿进行摘编并发布,以供学习参考。

  传统的发展战略,必然导致不可持续性。当然,自工业一百五十多年以来,传统的发展战略都是执行这条线的。中国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在前期发展工业、发展经济的时候走的也是传统的发展道。但是,这种传统发展的战略,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会变成一种深层次的矛盾,使得我们的发展受到障碍,从而不得不探索一些新的、更加先进的思,从到行动来改变这种传统的发展战略。

  这六大严重挑战不仅是对我们中央、各级地方而言,而且一直到乡和村一级都同样适用。我们经常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哪一届和哪一级,都要面对和绕不开的基本挑战。

  三大高峰包括人口总量的高峰、就业人口高峰和老龄人口高峰。这三大高峰将在未来的三十年间相继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家知道,人口的总量,中国现在十三亿多一点,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它的消费、需求一旦有一点点的变动,其影响就不仅是国内的,而是整个地球的。在历史上,中国人口数量的高峰长期徘徊在三千万到八千万左右。统一的时候,人口多一点,的时候,人口少一点。到了二百年以前的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的人口总量稳定地通过一亿人口这个门槛,之后我们用了一二百年左右的时间,由一亿人口到了现在的十三亿。人口这个种群,作为生态学范畴来讲,它的增长常之惊人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恰当的政策和战略的话,人口的压力就会变成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压力。当然,人口多不完全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知道,人口从零岁到二十岁以前,基本上是学习、消费的时期,到了六十岁以后,也进入一个消费的时期。所以,人口真正能够产生对社会有贡献的或者是最大贡献的阶段,是在二十岁到六十岁这个阶段。对于社会上整个群体来讲,我们必须考虑这个基本情况,也就是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一个本质:以人为本。首先要面对我们所有的十三亿人口,以及未来可能达到的十五亿人口的人口总量。我在中央党校跟他们一起交流的时候,就讲过一句话:一失策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人口问题在我们五十年以前的1954年已经开始出现,当时中国的人口五亿四千万。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到,中国人口在那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控制或计划的话,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当然,这个提议后来没有被采纳。从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分析,在中国当时的人口种群状况下,其最优控制点是在四亿到六亿之间。如果失去这个最优的控制机会,人口的增长就会以一种非线性的、急速增长的方式向前发展。到现在,人口列车仍然以它巨大的惯性,每年新增八百到一千万左右的人口,还要继续地向前奔腾。这种状况已经使得各级在处理事务或者执行方针、政策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过了三十年以后,人口的总量大约在十五亿左右时会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以后人口增长会平静下来,甚至会略有下降。但是新的问题,也就是人口结构的问题、男女性别比的问题以及我们处理人口问题当中一些人口素题等等,又会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能够比较完好地解决,又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1950年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方针政策上的疏忽,导致了我们要在整整一百年以后才能基本上把它改正过来,而且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失策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当然,人口问题不能光讲人口数量,还有人口素质的问题,比如说劳动就业人口,根据学者们的介绍,未来的三十到五十年,中国还要出两亿五到三亿五千万的剩余劳动力,我们会通过城市化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地把它消化掉,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还有第三个高峰,就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这些我就不讲了。大家可以看出,我们首先面对的是中国这个大家庭当中十几亿人口的基本问题,这又是我们在以人为本当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个挑战,正是刚才我所讲的,无论哪一级,无论哪一届都不可绕开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翻了两番、三番,甚至更多,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的取得是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以拼资源、拼消耗、拼能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发改委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思。以前发改委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如果明年要增加9%的P,其首先考虑的是必须增加多少电,P增加多少,投资要增加多少,水要增加多少,这样才能够完成明年增加9%或者10%的计划任务。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传统方式要不要?我们不能说因为要搞创新型的经济,要搞知识经济,就完全抛开这个,那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至少有一条我们应当知道,就是当我们增加财富的时候,如何减少对能源、资源、原材料等等的消耗。这个也是全世界应当走的趋势。广东在中国的当中是排头兵,广东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其他各个省市在未来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当中也会遇到的问题。所以现在广东率先地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一种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方式转变,又是给全国各个地区带了个好头。2004年,中国的P对全世界的贡献是4.2%,当然这个数字要比之前多得多,当时我们给全世界的经济总量贡献只有0.7%、0.8%左右,现在增加到4.2%,这个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我们消耗的资源也常惊人的。例如,我们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总能源的31%,我们的钢材消耗了全世界的27%,铝材25%,水泥40%还高一点,用这种数量的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换取4.2%的经济贡献,显然是一种拼资源、拼消耗的办法,而我国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当中,还不能完全摆脱这种状况,还要继续地高消耗,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供应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个坐标,横坐标是人均P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均财富的不断增长,纵坐标是受到的或者生态受到的退化的影响。把一个U字倒过来摆在这个坐标上,就可以看出它以顶点为界分为两部分,它的左方表明,随着人均P的增长,生态受到越来越大的干扰和。我们统计了世界上133个国家,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符合这个曲线,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并不感到对生态有太严重的干扰和,但是当我们开始无工不富、开始发展乡镇企业,以致到后来的大工业时代的时候,我们对生态的干扰和也随之加剧。一直爬过这个高山,达到倒U型的顶点,也就是它的临界点的时候才会有所改变。据世界银行的计算,美国是在人均11000美元、日本是在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先后绕过了倒U型曲线的顶点,进入了倒U型曲线的右侧,也就是生态逐渐地变好,随着人均P的增长,生态质量逐渐变好的时期。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根据大量的计算、统计和调查,中国现在整体状况还处在倒U型曲线左侧的中部,因此我们还有非常的坡要爬。那我们是否也要到人均11000美元,或者到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才开始转过来呢?应当说是不必要的,根据学者们的计算,中国的整体在4000~4500美元的时候可以翻越这个高山顶点。

  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这一方面,还包括更的文明和文明,这三大文明一起达到一个高度,也就是同步达到某个高度的时候,才意味着现代化完成了。这个现代化的进程在我国特别是在广东这样一个发达地区也是要率先考虑的基本问题。

  五十多年以来,应当说,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和战略是不清楚的,基本上也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基本认识。比方说,在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大家对城市的认识基本上是认为它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非常。这个不难理解,当时连农村卖鸡蛋都要被看作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城市当然是;而且把城市看作是一种消费型的,而不是生产型的。有一句口号非常鲜明: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认为你在城里,倒是吃闲饭的了。一定要到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地方,拿一个锄头,搞一亩三分地,这样才是生产者。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

  现在我们非常清楚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先进生产力集聚的一个平台和载体,没有城市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世界上有一个口号,叫做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当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市问题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问题还不一样。因为我们要带领另外百分之六十几的农村一起富裕,也就是城乡统筹任务,极为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化到底怎么走,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考虑。这个问题一直到以后我们才比较清楚,对中国城市化下的定义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我认为,这个提法是真正关于中国城市问题出的最、正确的方向。过去我们的一些提法到现在还没有修改,比如我们1990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严格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这种提法本身带有阶段性,某一个阶段可以是这样。但是从城市化整个战略发展的方向,这是不妥的。我给大家一组数据:美国在达到了1万亿美元P以后,用了十年的时间,达到了2.73万亿美元;日本在达到1万亿美元以后,用了十年时间,达到了2.4万亿左右;达到了2.38万亿,这也是十年的光景;中国2000年,我们也是1万亿美元,这个是向全世界公布的,那么十年以后,从整个国家来看,预计是翻一番即达到2万亿。同样是用十年的时间为什么我们会比他们低?而且低的是不小的数字。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也许我们计算或者估计也保守一点,放宽一点,但是总的来讲,我们还是比他们低。其中一个原因,就跟城市化率有关系,美国达到1万亿美元时城市化率82%,日本64%,68%,中国达到1万亿美元的时候,对外公布是百分之三十点几的城市化率,经过人口普查,说不是三十点几,是三十六点几。去年到年底,我们正式公布的数字是百分之四十点几,就当40%吧。即使如此,我们始终还是处在30%~40%这样一个范围里的城市化率。而它们都是在三分之二,百分之六十五到八十的区间里。城市化率低使得我们增长财富的能力、攫取财富的能力受到,即使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还不得不分出相当一部分去扶贫、去减轻农民负担、去搞各种各样的财政转移支付等。这就决定了总财富本身不可能产生这么多。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个问题,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全面提升农民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手段。现在中央对农民常重视的,我们是多予少取,取消千百年以来的皇粮国税,特别是取消农业税,等等。但是,这个再往下怎么办?可以这么想象,从今天开始,农民所有的收入的每一分钱,任何人都不要动它,都归农民所有,农民就能从此富起来吗?当然,他可以过上一般的甚至一个接近小康的生活,但是随着全民的富裕,那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所面对的生产对象、生产手段、生产能力,都被在那一亩地上,除开成本以外,最多搞几千块钱就不得了了。如果一家五口有十亩地,每年有三万块钱收入,每亩可以有三千块钱的净收入,三万被五个人平均,每个人也不过是五六千块钱,而且这个就到顶了,将来怎么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提高其攫取财富的能力,改变他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进入城市就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的城市也是一般概念上的城市,农村人口将来如果减到20%,土地相对的集中,产品也进入市场,它的成本也大大降低,那么农民和住在城市里的居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这解决的是中国农民的根本问题。但是这种根本问题为什么不可能立即就这样变呢?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以农民的破产作为城市化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支付相当一部分的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了提高农民攫取财富、到城市能够住下来、能够取得生活所需、有相应的收入,这种手段的培育、培训和学习投入。按照我们的计算,中国每个农民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投入24700元,这是2002年的计算结果,如果说每年有一个百分点的农民要变成这样,需要花费3000~3500亿,这个数量比较大,因此,一下子无法做到这一点。中国城市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农民虽然进了城,但是他在农村还保留一块地,如果城市实在待不下去了,农村还有活。这样的城市化是不彻底的。但实际上,这对于农民、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来讲,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抛开中国的实际问题和特点去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城市化本身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道要走。当时我们总结中国城市化有四大误区,其中一个误区比方说,严格大城市的发展,是不是很正确?实际上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十万、五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每进一个人所花费的成本,包括公共成本、个人的这些成本如住房、道等等在内,这个成本放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可以进八个人。成本问题本身要看大城市的容纳量,现在的已经有四百万人左右在那里定居了。虽然最近学者们也都在讨论,市想用些来人口的进入,这个可能不会得到的支持。因为将来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总是要到能够发展自己、能够提高自己和寻活水平、生活质量更高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寻求目标,人为地打断这种目标,显然是不行的。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由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水准门槛相对要高,这就自动地把劳动力的层次分开了,我们要通过政策的辅助,也要通过市场的调剂,来调控进入城市化的方向。我再举一个数据来说明中国的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还不完备。这里是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还有韩国的首尔,每一个城市、城市群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贡献都在20%~24%左右,中国的首位城市是上海,上海对全中国P的贡献只有5.2%~5.4%左右,首位城市的贡献率不高,就使得我们发展其他地方都高,遍地开花,都要搞村村点火不冒烟,不适宜发展经济的地方也要在那里画一块区域搞,既浪费土地,也浪费资金,实际上还得不到好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上台之前曾经有一本书叫《日本列岛论》,他把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从实际和理论上固化起来。我们现在也看到了,通常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社会公平、社会分配的不平衡。有的人把它们混在一块儿,认为发展不平衡就是东部和西部发展不一样,西部也应该像东部一样,这可能吗?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我们是承认区域不平衡的,区域肯定是不平衡的,如果区域都平衡地发展,或者叫平衡地增长的话,这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了。因为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人口的素质以及所依据的内外条件都不一样,怎么可能要求它在经济增长上会一样呢?

  所谓的区域不平衡,主要指的是社会公平、社会分配和社会上对于人的基本保障方面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须由通过二次分配,通过调节,通过人自身的一种水准的提高,富裕的人知道应当去帮助、扶持比较贫穷的人,种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区域达到平衡。也就是说要在经济增长的区域不平衡的基础上,通过的调制和协调,回过头来去达到社会公平,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只有走这条,社会、区域的发展才能产生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这里我要讲区域不平衡经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示,以衡量人群当中或者是区域之间的差异的问题。基尼系数有两个极端系数,第一个极端值是绝对平均,所有的人完全一样,谁也不比谁多一分钱,这种绝对平均在基尼系数中用0来表示;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所有人的财富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的身上,产生了社会的极端不平衡,这个时候用1来表示。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来进行衡量。0好不好?如果绝对平均,在一个社会上它会产生一些很负面的影响。过去一些农民起义的用均田等主张去号召人民起义以追求美好生活,但那只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在现实中实现不了。0并不好,0使这个社会停滞,没有发展的动力。长江黄河几千公里奔腾到海,如果没有了梯度,那就成了死水一潭没有活力了。初期,小平同志有个口号叫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际上,他的用意就是要打破及以前长期存在的那一种基尼系数过低的局面,0.16左右,接近于0了,这个就养懒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也不高,好像是公平了,但整个经济发展不起来,现在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并不主张0就是好的。当然我们更不主张1,如果到1,最害怕的其实不是99%的穷人,而是那个1。那99个人一使眼色,一下子就把你一个人按在地上了,那是很容易的。到那个时候的社会系统例如其实就崩溃了。国际上把0.4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分界线,这个社会的公平问题就要进行深思。现在中国是多少,根据我们二十多家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的计算,大致平均在0.45左右,也就是超出了国际上所的警戒线以上,因此,现在一些问题都出来了。比方说,有计划有组织的走私、抢银行、,以及屡禁不止的,等等。虽然表现的是一种现象,但其本质就是对基尼系数超出0.4以后社会矛盾的必然反映。根据学者计算,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的时候,基尼系数估计是0.62,因此,李自成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纲领,千千万万的人跟着他,把明朝摧枯拉朽地了。中国领导农民闹,据计算当时基尼系数是0.53,我们的纲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把三座大山了。清朝末期基尼系数是0.58,太平运动把清朝了十几年,基本上衰落。可见,基尼系数本身虽然是个计算出来的数字,但是却反映了社会分配不均衡的一种概念。现在我们已经到了0.45左右,虽然都没有公布过这个材料,但是我们已经看出来,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构建和谐社会都成为必然之选。

  现在我们发展需要一个空间,既有梯度,又不至于超出心理承受的底线,假如中国将来到了现代化,保持在0.3~0.35这样一个社会分配的差异的话,那常理想的,又有活力,又有梯度,又具群众性,大家都在体面生活的门槛之上,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比较好的一种状况。否则,我们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我在和一些中部的同志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经常有怨言。东部国家支持发展了,西部也有政策了,我们中部好像没人管了。我认为这就像杠杆一样,中部是个支点,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异大要先调整,中部支点稍微放慢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嘛,当然这都是玩笑话了。但实际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现在中央在决策过程当中,的确是按照我们的科学规律,按照我们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不断的用一些新的,新的举措和新的政策,来使我们国家在一个健康的、的道上前进。

  这六大挑战都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不得不解决而又不能一下子能解决完了的问题,它是一个十分长期的非常艰巨的任务。

  中国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比较严峻的。我们把世界上六个国土七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国(包括俄罗斯、、中国、美国、巴西、)的四十多项资源量作比较,中国在总量上还是可以的,但是人均值全部居于下列,这是我们的国情。举几个例子,我国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在搞建设成本就要高;17%的国土面积是世界屋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建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中国的的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建设、搞发展难度很大,此外还有十三亿、十四亿,甚至十五亿人口要得到基本,这个基本包括,首先要每一个社会的权、发展权、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和受人尊敬的,只要有一个人,你就要在这块土地上保障他的,保障看起来是简单的,实际上也是最根本、最、最复杂的问题。

  1950年以后,我们才年中国并没有完成工业化。按照的估计,我们要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才能基本完成工业化的目标。但是有一条,现在信息时代的任务已经来临,我们不能等到2020年工业完成以后再开始叠加信息时代,现在我们就要叠加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赋予我们的任务,因此工业时代的目标、信息时代的目标双重的落在我们的肩上。要争取到2050年基本追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我们就要跨越发展,图表中的阴影部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跨越发展,不是跨越时代,不是跨越阶段,而是在不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走这个捷径,节约时间迎头赶上是我们发展的一个任务,由此可以计算中国的发展成本,即用的公共财富--纳税人的钱,为了一个地区的起飞所必须准备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修、发电、能源、交通、通讯、大型的环保,等等。将这个成本与世界平均标准作个比较,如果发展同一件事世界平均是1,在中国要多1/4。这是由于中国的自然条件、历史进程,以及我们人口本身压力等等,使得我们发展成本比较高。所以我有时讲,中国实际上是腿上绑着沙袋,在和世界先进的国家赛跑和竞争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艰巨性。

  中国自然灾害的频率应该是比较高的。从隋朝一千多年以前的1.6次/年,到现在的3.9次/年,以后会增加到4.1次/年,以后会因为抗灾能力的逐渐增强而达到平衡,那时这个次数就可以基本上保持在某一个平衡的地方。当然,灾害的损失跟我们的社会财富有关系,现在每平方公里承载的财富跟当时就不一样了,当时很穷,财富密度低,损失就没那么高。现在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与财富的集中,财富密度越来越大。中国现在是100万/平方公里,美国1100万/平方公里,广东省2600万/平方公里,广州市大概是在6000万左右,深圳市在1.06亿左右,2.9亿。一旦灾害来临,损失将是惨重的。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现在非常接近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周期边缘。根据我们用计算机多次测算一个模型测算的结果,预计在2015年发生这种特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是76.7%,数字本身我认为不重要,因为现在每年这种自然灾害其实已经是常规的,每年三月份,我们的抗旱防汛总指挥部就忙起来了。所以每一年我们应该预先地做好一些防备特大自然灾害的战略准备。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在我们的整个发展计划当中,不要忘记某些自然的、人为的脉冲突发的可能性。自然的脉冲,那就是特大自然灾害;人为的脉冲,当然包括地区的一些冲突、地域的安全、恐怖的这些挑衅等等。这些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之我们现在讲的这些问题,主要是说明自然界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能源、的容量和生态的服务是越来越小了;而人类的需求,人口的数量加上需求量反倒越来越多了。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好的战略、方向,势必在某一天就会瓶颈。这对人类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肯定是一个悲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可持续发展、要提科学发展观、要构建和谐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走节约型的社会的原因所在。中央这一系列的提法,实际上既考虑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加考虑到中国面对的人口资源的现状以及中国发展阶段,在即将产生新的提升机遇期的时候,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主张,就是为了克服这个瓶颈,一个比较广阔的,用联合国的话就是审慎的乐观的未来。这一系列方针同时也深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赞赏,大多数的国家其实都预见到将来一定也要走中国一样的科学发展观的道。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有一个提法,说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和结晶,我觉得这个提法倒非常符合。

  针对我们刚才所讲的背景资料,由此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了两条主线和三个元素。

  人,不能脱离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孕育出来的一个。人类发展违反自然规律那肯定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我们提人和自然要和谐,人类既要向自然,也要记住必须对自然回馈,不能光,与回馈达到平衡了,人和自然就和谐了。

  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支持系统,其中一条就是社会支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人际互相之间,代际关系,就是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关系,区际,这个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还有我们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比方说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中上游跟下游的关系,上游出的力气很大,花费了很多的力气,挣出来的产品还卖不出几个钱,后边的每升一级就赚很多钱,很省劲儿,这利益之间就不平衡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利益矛盾,如何能够通过可持续发展把它和谐起来,让它公平起来,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可持续发展两大主线。

  另外还要讲三个元素,讲到发展,它包含了三个内容大英百科全书(85年版)Development这个栏目下有相关解释。

  现在我们正在讲改变生产方式,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动力就是用什么方式、什么技术、什么手段去推动发展。同样是发展,你可以有好多种手段,比方说拼资源、拼消耗,靠资本、靠人力、靠比较落后的方式,这种发展也不是不可以,这种发展本身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强调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动力。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亲历的一个故事,我现在还是兼中美与发展委员会的中方,我们在美国有个调查点,2001年,我们在美国的大型商场里访问一家生产地球仪的小企业。原来这家企业生产的地球仪到2000年底已经没人要了,当时价格是 25美元一个,成本是19美元,那么利润空间只有6美元,但是没人订货,于是企业老板就想了个办法,他收购了美国大量的退下来的386、486的电脑芯片,组装成一个集成电放在地球仪里面,连接表面上的国家版图,一旦点击一个国家,那一块就亮起来了,还有十秒钟的介绍,比如中国有多大,在什么,多少人,土地面积等等,最后还选了一首中国的民歌《茉莉花》。这就是创新发展的思维。2001年我去调查的时候,他的订货已经订到了2004年,而且价格升到70美元,而成本每一个只增加了10美元,利润空间却升到40美元左右。2004年,我又去这家企业访问的时候,产品又升级了,多样化了,发展得很快。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动力问题,企业本身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又不搞电脑软件,只不过在产品上利用了很简单的技术,就发展了十几个系列,可见这种财富增长得非常快。美国硅谷的一个企业家说不管是硅芯片,还是土豆片,只要市场上认可,确实人家觉得这个需求,那就是好片。但这个说法本身我们不管它,但如果我们各行各业都能在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增加财富、增加发展动力的途径,就能为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发展动力。所以,中央一直提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兴工业化道等等,我认为,就是要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会前德江还给我讲,早在几年之前,就说数量要向质量,然后再把它变成大的数量。我想这个是真正发展。质量是什么?当然各行各业不一样。但是从整体上看,就是和发展之间要协调,你的发展不要对、对资源造成过大的压力和危机,不要造成这种。这就是最大的质量了,不,少用资源,那当然是好了。

  发展的要惠及全体社会,而不是独享其成。如果周围不给你提供,政策上不加以扶持,税收上不给你保持正常的运作秩序,你能够得到这个利益吗?西部虽然发展得慢,但是生态给你住了,沙尘暴的源头人家给你治住了,不是对你的贡献吗?所以公平问题一定全方位地去认识,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元素:动力、质量、公平。只有把握好这两条主线,在这六个字上做好文章,这个才是一个比较的、发展得比较健全的社会。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我们中央的政策、方针已经是在一个充分了解规律和质的基础上制定的,当然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的人理解,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还原地不动,不过我认为社会的主流总是在杂音和噪声当中向前进的,绝对不会被这些所淹没。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我非常赞成。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看是可持续发展的和结晶。科学发展观,: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五个统筹。这三个是全方位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整体。我这里主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指的是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物质文明、文明、文明的全面建设;、企业、社会结构的全面管理。过去,我们的部分干部可能比较重视经济,或者说考虑得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其次才慢慢考虑到社会,最后才考虑到自然。这是短视而狭隘的想法。不能因为几年的任期到了,就不管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在决策和行动规划时要把这三者之间纳入统一的考虑中,当然,次序会有先后,经济元素变化快,日新月异;而像教育等社会元素不能一年就马上见效;自然的元素也许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有反应。因此在次序上可以不同,但是在考虑上,我们必须统筹考虑。

  协调不难理解,比方说发展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协调;发展的数量、效益和速度,不是不要速度,也不是不要数量,而是要把效益和质量协调起来;点状发展、柱状发展和面状发展要有机协调。德江到广东以后,提出了大珠三角、泛珠三角、9+2等问题,我认为这体现的就是一种协调的思想,我们开始的发展阶段是一个空间,将一个区域集聚到一个点,城镇、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矛盾即城乡之间的差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避免这个差异过大,我们的发展方向就跳出城市,开始沿着交通线、水域线(河流)、海岸线,沿线、沿江、沿地发展。这种带状的发展逐渐扩展成面状。像9+2实际就是扩展到面了,面的发展才是真正发展的目的,整个面起来了才是真正的成功。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走过来的。一开始我们是点状发展,四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城市,大大小小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那都是点状,带动了中国翻两番到三番,接着我们推进点状、柱状和面状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今天全面发展的格局。再有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和人自身的协调也是一样道理。人和自然之间,过去我们过高地估计自己力量,人是自然母体孕育的一个,反过来要把母体当作一个奴仆来对待,那肯定是不行的。像两河流域的古文明,中国的楼兰国,还有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都消失了,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按照时期那种来处理,不能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这种状况。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建设时期,讲求的是双赢、共赢和多赢的局面,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要营造一种和谐社会利益均分的局面。人的自身协调可概括为六个字,自律、自控、自觉,不能光等给你提供什么,而是自己也要提高,这个要结合起来。

  持续,这就更简单了,,人类对自然的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要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后代人为代价,本区的发展不能以其他区域甚至全球的利益为代价。这个才能体现可持续。

  以人为本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一是惠及全民福祉;二是保障基本;三是创造机会平等;四是男女平等参与;五是救助;六是文明共建共享。从而形成尊重人、培育人、提高人的社会氛围,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旨。惠及全体的发展是 使全体社会都得到发展的,不是个别人、少数人。保障基本,天赋,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发展、劳动、受教育、受人尊重的基本,不能说因为有各种渠道就别利,那就不是以人为本了。还有创造机会平等,过去我们对平等的理解大部分是结果平等,大家看结果,最后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这样比不完全正确,应当是机会平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一个蚂蚁驮一粒米,和一个马驮一千斤,谁都一样,都是用了最大的力气,作出最大的贡献,那他们的功劳是一样的。要是全社会的人材出来都是科学家,那这个社会也难办了,也不好办了,三百六十行要行行出状元。

  刚才讲了中国的社会背景、消耗资源能源,压力巨大,然后我们又谈到科学发展观为和目标,那么手段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手段,不能说是唯一的,但是是个比较有效的,它是寻求对人口、资源、瓶颈的战略突破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首先,我要给大家传达一个概念,叫发展红利(Development Dividend)。这个概念是从和平红利演化而来的。冷战时期的军事费用占去世界财富的一大部分,所以当时提出如果节省下来的军费用于经济建设,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叫做和平红利。但实际上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不但没有达到和平红利,反而更加剧了单边主义。于是大家讲发展红利,比方说经济全球化就代表了一个最高的从发展里头获得红利,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空间逐步扩大,地理区域的逐渐扩大,比如我们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扩大到9+2的泛珠三角,地理空间的扩大,扩大的好处在于:原来一个地区所掌握的资源和可配置的资源就是这么点,所以大量形成小而全的经济发展格局,你也搞一个我也搞一个,不适合的地方也搞一个,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在在9+2上配置,甚至于在全球化范围配置世界资源,这个基础就大多了。所以泛珠三角不仅仅是地理区域的扩大,它的本质是换取了发展的红利。第二,发展红利不光是地理区域扩大,同时也沟通了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原来的产业链是连不起来的,互相分割。我举个例子,和天津只有100多公里,快速连起来要是磁悬浮列车只要30分钟能到,要是现在的高速列车也不过1个小时,为什么这两个大城市始终连不起来,你修个机场我修个机场,你要搞个港口我到别的地方再搞一个港口,为什么不能合作起来去做呢?这种情况下发展红利被抵消了,要是更进一步发展到小而全低水平重复恶性竞争地方主义那就更不得了了,那发展红利也要不到了。所以从这两方面,一个是配置资源,一个是配置资源以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形成集群经济,两者间构成了发展红利。所以未来中国要向更大地在发展的道上攫取更多的发展红利,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广东其实已经走先了一步了。由区域化到经济全球化,这个趋势是挡不住的。循环经济本身最根本也是为了分享或创造这种发展红利。它不仅是一个技术,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是个形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整体上的发展红利,使新的发展上一个台阶。

  循环经济的宏观表达是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系统整体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说大了,有人要说循环社会了,整个社会是个良性循环。微观是线性经济,以前我们就是线性的,资源勘探出来开采,开采形成原材料,原材料做成成品,成品进入市场,市场进入消费,最终消费用完了扔掉,一条线。现在循环经济就是,源头就要少用,然后每一个层次都要重复利用、多次利用和新型利用,材料、资源用的越少,清洁性就越高,这是微观上的从企业的层面,从实施、消费和供应的层面讲。

  首先我们要讲宏观表达。宏观表达是借助于生态学的原理。生态在几亿年的进化中存在三大角色,特别是高等生命形式,这三大基本构架,第一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太阳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变成碳水化合物,是一切高等生命形式的物质基础。这是绿色植物创造的,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也是创造者,这个是生产者。第二就是消费者,谁来消费?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又吃食草动物,形成食物链。这些都是消费者。人也是一样,人既要吃粮食也要吃猪肉,也是消费者。第三是分解者。高等植物要枯枝落叶,动物要死亡,人也要排泄,最后也要死亡,这个需要有一个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它把你分解重新变成营养物、矿物质,然后又供应给新的一代的生产者。在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基本它完整地形成了循环。过去我们经常讲上游的人洗衣服,下游的人照样可以吃饭,河水、江水能够自净,这是循环的一个结果。过去我们有些诗人不懂这个,一看花落就哭,像林黛玉这个《葬花词》,哭哭啼啼的,她不懂这个循环经济啊。但是清初的一个诗人龚自珍就知道,他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生命生生不息就是靠这种循环的过程,而且是良性循环的过程来维持的。

  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以后就产生了矛盾,循环不起来了。原来农业生产还是基本上是刚才说的那种生产系统,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变成碳水化合物。到了工业社会变了,生产环节大量采取扩散式发展,而且规模也加大了,消费者也是越来越大,需求不断地增加, 60年代买个手表、自行车就不得了了,后来80年代就是电视机,到现在又要汽车、房子,再往后可能是机器人了,这种需求反过来又促进生产越来越大,消费也越来越强烈。每一个使用着的现行经济都留下一大批物、废弃物、污染物,分解者不堪重负,靠现在的大江大河和大气分解不了了,循环不起来了。所以循环经济在宏观上要帮助分解者,一个当然生产者要少用,消费者要,使得废弃物、污染物少,即使少我们还要帮助大自然来消化掉、分解掉这些东西。这样就回归到生态系统原来的样子。这是从宏观层面解释这种循环经济。整个国家整个地球都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当然如果从微观上讲就不是这样了。微观上讲就是一个产品的废弃物如何重新利用,3R原则就是再利用、资源最小化、多次重复利用,这是微观的。它有不同层次,从个人、家庭、社区一直到企业、社会,一直到整个人类。我想循环经济的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思想应当是更加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发展规律不可避免的。

  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地方特点,突出特色,像日本在全国搞了大概有18个循环经济的城市,在每一个城市里根据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以及面对的问题不同采取补贴的方式。中国也有一些例子,像贵阳、上海、辽宁老工业大概都有一些这方面的努力,现在越来越多了,包括我们广东珠三角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总之我们要把原来传统9种生产模式或者说发展方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然后通过循环经济的手段改变成新的9种生产模式。改变生产方式要分门别类地把它变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生产方式。这个当然还是在理论上的,真正用到实践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实际的产业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加以解决。但是有是不能变的,第一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制度,没有这个推行不起来;第二要有比较充裕的资金的支持,搞循环经济如果没有资金、没有一点投入那肯定是不行的;第三,非常重要--技术支持,因为循环经济是代表了一种技术上的升级,或者是技术上在整体上的升级,还不是某一个零件、某一个环节,这个技术怎么培育,这种整体提升生产能力的系统和工程怎么来做?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政策(或者叫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必须到位,循环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地开展起来。

  这个问题是现在非常关键的问题,推行循环经济的突破点首要的是区域的能源战略。能源是整个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粮食,一旦短缺成为瓶颈,其他想发展也发展不了。所以能源战略成为一个拳头型的、集群经济的领头,能源问题解决了后边的才能顺利,它如果卡着口了,下边就无法进行。而且它影响的不光是生产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影响到国理,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能源问题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2001年中国可开采的一次性能源其实是不乐观的,石油每人2.6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煤炭也只是世界平均的55%左右,天然气更少只有1074立方米/人,只是全世界人平均的15%左右,中国的传统能源靠自身的供应大概是这种水平。国际能源署对于中国石油需求的预测,2005年是每天要进口250万桶,虽然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进那么多,但是这个预测给我们一个标志,假如我们真的按照这个量来进口的话,全世界的石油市场供应以及我们对石油的应用、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之而来。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1994年以前是0,就是自给自足,到了1995年是7.6%,2010年大概是44%,超出1/3以上,到了2020年据说要到60%,一半多要靠进口。进口受制于人,价格要受制于人,运输要受制于人,安全要受制于人。到2004年的10月世界的石油每桶的价格超过55美元,现在已经65美元,如果以50美元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必须支付1850亿到2200亿,外汇储备其实也就只够两三年的石油进口消耗。

  目前中国的电力组成包括水力、风力、核能、天然气等等,主要还是靠我们的火力发电,即煤电。煤电又有一系列的问题,去年我们整体产煤是20亿吨,单是把这20亿吨在全国运来运去,其中百分之六、七十的运量都是要靠火车汽车,这个工程巨大。更不要说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煤灰等等附加问题。当然它有积蓄,两年就可以投产100多万千瓦电,它有它的好处。但是它的好处和劣势一比,这个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能源消费的集约化过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进展。弹性系数从0.46到0.6649,就是从1996年到2000年稍微低一点以外,现在的弹性系数并不低,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我们刚才讲的经济翻两番、能源翻一番?弹性系数至少应该在0.5以下,现在我们是很难控制在0.5以下。所以怎么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已经引起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现在我们就,首先要构建一个全民节约型的社会,上个礼拜天全民已经动员了,大家也想了很多点子,非常之好,这个永远是第一,无论到什么时候,就是再富了,节约型社会永远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光靠这个,我们还必须加速能源研究和应用,从节约向开源发展,要找新能源,不能光靠传统能源,传统能源有限,而且有很多弊病。

  我希望广东省能够在全国首先试运行一个氢能发电站,60万千瓦的。世界上类似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从今年开始,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日本。日本其实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运行的阶段,那两个国家已经都投产了,而且到2009年就要发电了。中国不能光靠煤炭火电这一项,我们必须有新的创造,开始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过渡。真正过渡到氢基能源是将来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然后用氢作为能源,那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事情了。至于核剧变、受控热核反应,我们现在实现不了。但是过渡型的变成氢基能源的办法,能够首先解决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同时加大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这个我们是能做到的。

  世界上有四个小组在做这个事,实验室已经基本上应当说完成了这个突破,也就是利用光合作用的机理,把叶绿素里头的基因信息抽出来做成芯片,现在我所知道的进展是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放在阳光下可以使2个60瓦的灯泡亮5分钟,但是5分钟以后就不行了,现在正在突破延长问题,已经在撒哈拉大沙漠建立了一个200公顷的试验性的制氢工厂,就是说从碳基向氢基能源的转变大家在积极想办法,因为它既是清洁能源,又是现在解决传统能源不足供应一系列问题的一个出口。

  这个对我们广州是十分有利的,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一个重要就是要探索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在海洋深处找寻天然冰--被冰包围的甲烷,据说这个量是现在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总量的2到4倍,这个还能支撑一大阵子了,中国有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中国的嫦娥工程就是着眼于月球能源的开发利用。空基能源获取就是用亚轨道的卫星在外层空间搞一个太阳能的积聚,上10平方公里的面积积聚后用微波把电传输到地面上来。

  这里我想再解释一下氢基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个是我们慢慢突破能源瓶颈的一种新的想法,因为传统的用日光能、风能这个量都太小,达不到工业规模阶段的需求。中国对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起步,主要是燃料电池等等。比如日本对氢能的利用已有明确的计划,日本也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它考虑要完成500兆瓦,也就是50万千瓦的能源效率在60%以上的氢的汽轮机工业化水平试验,完成能源转换效率在90%以上的固体高的电解制氢技术。英国石油公司今年投资3.3亿英镑首建世界第一个35万千瓦的工业规模的氢发电站,在伦敦旁边,通过把氢和二氧化碳从天然气中分离,氢用来发电,二氧化碳变成液体再埋到油气田的下部,不但零排放了,还促进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预计2009年建成,将为25万户居民提供无碳即零排放温室气体的能源。中国也有项目,壳牌公司在广东有一个中海油的壳牌公司,它是搞石油裂解的,它在2005年6月投资27亿美元建造大型的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站,已经从小打小闹已经进入到能够真正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情况,这是很值得重视。

  我讲这些其实就是传达一个信息,推行循环经济也好,进一步提高财富也好,能源的起点问题不解决,先进的生产能源的方式不解决,我们将会碰到很大的麻烦。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这是社会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当然还包括,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像前一次广州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而适当的方式。通过社会燃烧物质的积累,我们通常用26个社会痛苦指数来表示,这个痛苦指数越大,就代表了燃烧物质越多,再加上国理本身的反映,行为上的指导原则,也就是国理是在某一个基础上运行,是平稳的,还是急躁的,当然还得有一个事件。最典型的是去年重庆的万州事件,就是很不相干的上碰到一个人,他自称是什么公务员,打了人家,聚集了几万人,上十万人。它实际上是前边燃烧物质的积累,再加上这事件一挑动,起来了,这社会就和谐不了了。社会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社会的点火温度,这是社会燃烧物质的痛苦指数。怎么识别助燃剂、点火温度什么的,现在已经有一个预警系统在做这件事。就是要求达到就像一个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预报全国每个省的在什么态势上运行,这样我们的执政能力、认识社会的深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牌就知道了。

  本来社会很平静,一个事情就像一个石头投到湖水里头,就开始激波了。在不同的人群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里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高有的低,就像激波一样。但更的是同时扔进去几个,事情就更为复杂难办,这实际上是社会的时空表现形式。

  社会行为熵是社会的本源。人组成群体的行为,我们用物理上学的熵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六大规则:

  每个人都想出很小的力气换取最大的效益,个人行为如此,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都是想花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大的收益。天性自发的,这个不能。

  每个人你想让他平静下来是办不到的。好地方你让他住久了他也不说那个好。我们社会主义带来这么大的,有的人他不满意,吃肉的时候他不说好,不吃肉的时候就在那儿骂,实际上就是他永远不满足这个现状,举个例子,把一个人关到颐和园三年,他也急着要出来,那么好的地方他也不呆。他不愿意、平静的,总是不满足。这也是自然人的一个天性原则。

  假如你遭受了打击,经过别人的劝说,经过,你慢慢会平静。这个对构建和谐社会就有帮助了。就是通过工作使对象接受,假如完全没有这种东西,我们的思想工作也很难做了。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脾气很怪,有一件事情想不通,谁说了我都不听,但是我最尊敬的或者最的一个人过来给我说一下,也许我就听了。所以现在我们也号召社会人士要做好榜样,他们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他去说一下也许有人就听了他。这个就是情商共鸣,能够产生共鸣。

  这个是社会整体走势,很多人老是觉得过去好,一直推到三皇五帝,那个时候的人好像是最好。再有就是未来好,像主义、大同世界这个大家也认同,但是就是觉得现在所处的社会有点不大对头,你到坐出租汽车,那个司机天天在那里骂,你不知道他骂什么,其实做什么都辛苦,没有不辛苦就能赚到钱的,他就是觉得别人都好就他不好。

  像红灯,其他人都不能动就我能过去,这样他就满意了,但当他没有得到这个的时候就骂,而自己也梦想去弄那个。大家可以看,实际上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有它自己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不同规则的共同组合造成的。当矛盾的集中度、组织度和临界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一定范围内爆发,的手段要及时地行使。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从根源上去分析,当然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有人很会做工作,会劝解做思想工作。但是我觉得一定要从最根本去和谐社会的本质,为什么它会不和谐,怎样做才能和谐,等等。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四大国家制度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从大的方面讲,要构建四大国家制度,要从国家制度上去和谐社会,要从宏观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指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补偿,这个是从利益分配上讲的。中部经常讲,我怎么只能种农业?农业赚不到钱但不种又不行,国家要粮食面积啊。因此国家要注意这方面的利益平衡。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和补偿要有规则,现在虽然有规则但是还没有形成制度。给粮食补助、良田补助、良种补助、设备补助,都是没有真正按照发展的规模、速度、规律和整体生活水准的要求从平衡、公平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还包括第二产业本身的产业补偿,就是下游对上游的补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个经济学诺贝尔经济获得者列昂杰夫搞了个投入产出法,把原材料、资源的分配在各个部门分得非常细,而且很精确,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有一条他自己也感觉到没有解决,比如说一吨钢在不同生产环节使用的时候创造的利润价值是不一样的,那么创造高利润价值的应当不应当对你的前沿,特别是对源头产业要有补偿呢?源头产业的劳动力比较多,对资源的损耗也大,对的干扰也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这个时候它的成本高,最后它卖的价钱还不能高,因为源头价格高,后边不是也都倒霉吗?下游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赚的钱应当进行适当的产业补偿。现在大家都在研究这个内容,也都开始在做这个事情。

  比方说,一个地区退耕还林还草8年完成了,这期间是国务院从仓库里头拿钱拿物给他,8年以后补偿如果停止了怎么办?他又要毁林开荒了。所以生态补偿是整个国家从面上对生态屏障、江河上游等等的全局性考虑。线上的关系例如河流,上中下游不一样,上游为了水,可能就不怎么能发展,把水供应给中游、下游发展了,中下游用了它的好水就应当对上游的作出补偿。面上的联系也很广,特别像森林这一类的,贫困地区没有别的,森林倒很茂密,将来我们炭的平衡,比方说一个地方工业用电多消耗的炭多,另外一个地方工业发展的少,它的炭固定的多,将来这个平衡交易就有一定问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原理了。当然还有点上,像就靠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周围四个乡不能发展,只能保持生态平衡,而我们坐在城里喝的水很干净、很清洁,我们想没想到他的发展问题怎么解决。所以生态补偿从点到线到面上应当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当然这个制度制定起来比较复杂,但这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和谐社会应当有的。利益分配上基本上要达到公平。

  灾害是随机的,所以我们国家要有自然灾害的基金,这个基金的运作有点像诺贝尔的基金运作,就是说将来如果有2000亿的本金,每年产生10%的运作资本200亿对自然灾害进行补偿,如果没有灾害我就用它来提高防灾的设施。我们中央财政拿出一半,各省周公解梦梦见洗头从P拿出另外一半组成这个基金,交给权威的机构进行运作,运作必须每年产生多少资本。将来自然灾害变成一种常规性的运作,我们的救灾储备运作也要有比较规范性的依据。

  国家四大补偿制度:产业补偿、生态补偿、灾害补偿和社会补偿,共同构成国家制度以整个社会的相对公平。再加上微观的劝说、降低矛盾、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利益冲突上的矛盾,我想我们就能基本上这个社会在和谐的态势下向前发展。

  这个就是为了发展红利,推行区域一体化的意义绝对不是单对广东而言,推而广之是对全国,更推而广之是未来全球必须要走的趋势。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好多年了,但目前还主要运作在经济增长上,还没有扩展到社会一面。我觉得区域一体化的广东,不但开始得早,基本上它的框架应当打起来了。我们应当努力宣传让大家知道如何从区域一体化作为新时期发展的动力源,而且是取得发展红利的最基本的举措。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过去我们搞块状经济,搞一村一品,在当时那个发展阶段肯定是有利的,而且也见效非常快。但是到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应当进入到集群经济。特别搞循环经济,如果形不成集群效应,循环经济无从着手,太分散了就没法互补互助,形成不了产业链,形成不了产业群,就不可能做成集群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战略机遇期,广东进入集群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大家可以看,循环经济要想推行必须有两个:一个是靠集群,就是产业形态要符合循环经济;另外,技术自主创新要靠知识经济来完成。这三者之间不可分:集群、循环和知识经济。三大经济内涵是提升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内涵。

  2、构建面向东南亚,连接港澳台,带动整个南中国地区(泛珠三角的9+2)进入全球强大战略经济体的世界次区域财富积聚的最高点。

  作为一个次区域,它的面积还是相当广泛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起到战略制高点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作为战略平台,获取泛珠三角新一轮发展红利;作为战略网络,大大降低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的发展成本;作为战略形态,统筹城乡发展,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战略枢纽提高泛珠三角的整体竞争力。

  3、构建作为支持泛珠三角(9+2)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创新研发、高端配置、高级服务、现代物流、仓储和商贸,成为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枢纽。

  4、构建全球专利发明的固定集散地、全球知识产权的永久交易平台、世界每年最新技术发明的展示中心、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交流的高级论坛。在工业市场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产品的集散地,但是在知识市场,现在全世界应当说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每年我们大概有300万件左右发明专利,而这个交易目前还都在零碎地进行,没有变成一个平台。如果在经济高发达区域的广东能够建成这个,使得全国乃至于亚洲一些中小企业都来这里取得发展专利,取得发展动力的话,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市场。现在也有专利介绍,但都是小规模,而全球的知识产权的永久交易平台依然缺失,我们有长年的期货市场,为什么不能有365天的知识市场呢?世界每年最新技术发明的展示中心,现在中国有很多电视节、文化节、啤酒节等等,但是我们非常有含金量的商业节并不多。比方说珠海的航空节应当算是一个。我十分希望将界每年的最新发明的展示能够放在广东或者广州。我们不光看到它是一个展示中心,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方面的财富。如果有发明专利的永久集散地的话,其实营利不是靠交易收点手续费,它最大的销量是能够挑选最能够孵化、产业化的发明,每年几百件的新技术在中心周围形成孵化,先孵化再把它卖给企业。硅谷之所以在20年当中积聚财富成为美国最高也是最大的,超过华尔街,超过的汽车厂,就是凭着孵化。专利买来比较便宜,低成本把它孵化以后再以比孵化成本高出5倍的价格卖给企业,大大减少了风险,在十几年内积聚了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这是大家都认可的。真正的硅谷作用不在源头,它的财富创造是靠中间的孵化,这就是我们说的两基,有了知识市场,真正的目的是发展孵化经济。同时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资本运作当中,风险投资在中国很薄弱,企业要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找不到资金,有也是随机的、不固定的。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投资基金就可以补充现行金融资本运作的缺陷。我们有金融中心,深圳有金融中心,如果我们在有风险基金的补充,我认为这作用常大的。

  5、当然,构建表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P和整体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国家级示范区。这就是我们张提的绿色广东的一个基本。这五个是未来的定位,下边是打造21世纪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设想。

  集群经济的概念也是生态学里头的,是从食物链延续到产业链。这个是集群经济的创始人波特在90年开始提出的,他认为在一个地理区域中,具有空间相邻、供需关联的企业集簇、通过生产过程和契约形式实现互补的共生关系。法国总理2005年7月13号,批准了法国67个产业集群,这是经过长时期的动员、研究、整合的结果,其中有6个是世界级的项目。他认为构建产业集群可以使法国越过工业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结构的时候,进一步把它变成一个集群经济或者叫产业集群的话,将提升整体产业在一个区域发展里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深化了专业分工,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最大限度获取了发展红利,提升了竞争力的位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空间基础--9+2,如果进一步整合集群产业,我们就可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发展红利,使得我们整个区域的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有巨大的帮助。

  充分认识三大经济:集群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这个发展模式是上世纪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的全面开动,也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拉美陷阱的整体构想,是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的必然途径,是最大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泛珠三角地区的全新试验。这是我们对这三大经济的内涵的看法。

  我十分期望,我们广东省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9+2泛珠江三角洲的集群经济的整体布局,把集群经济的源头、龙头或者服务、高级核心放在广东,再辐射到其他区域去,这个一定要加以考虑。如果我们只考虑广东省,那么我们这个集群经济就局限于眼前利益了,不要把线给断了。当然这里头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等在内。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把产业集群的延续扩展到那些区域去,周边区域的发展将会更有动力与活力,这才是真正从区域发展的整体上帮了他的大忙啊。

  美国今年6月份在北达科他州利用煤的气化和液化分离出氢和二氧化碳,然后把二氧化碳液化埋藏在油气田的下部,利用氢建成一个55万千瓦的发电厂,投资20多亿美元。日本等国正在进行工业试验。现在中国面临能源短缺,需要在能源寻求上有新突破,特别是寻求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因为2013年以后《京都议定书》就要对我们产生拘束力了,我们就要承担义务了,如果还靠煤发出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恐怕全世界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当在广东省率先建立一座示范型的、试验型的氢能发电站。这个将是能源结构和能源未来发展带动的新方向,当然我们要建立氢能发电站不是为了要50万、60万千瓦的电力,电力本身价值并不大,关键的是通过这个来培育一批使煤炭或者天然气成氢的技术,使氢储备的原材料、运输的设备,以及氢能产生的汽轮机的装备,以及在这种装备过程中的整体管理,为中国未来推行氢基能源带个好头。它的意义有,第一,从自主创新方面,应当说是紧跟世界最新潮流,搞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第二,在能源战略上打破传统能源发展的基本模式--火力发电,特别是煤电--开辟一个向氢基能源过渡的新方向;第三,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如果将来广东向外辐射30个,我们大致算了一个帐,每幅射一个,将近100亿美元左右,包括技术、设备、装备、管理等等,再加上未来的升级,假如30个就3000亿,光中国,不要说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效益。而且它代表了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当然能源最终发展方向是靠水的氢氧分离,然后受控热核反应,进而靠聚变的能量,但是那个恐怕是半个世纪甚至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事情,现在解决不了。目前这个方案是较具可行性的。

  美国和英国分别都在准备2009年就要发电,我们也有借鉴的,当然他的核心技术也不会借鉴给你,但是我们现在有条件官产研合力上马。官,我就国家发改委,特别是能源战略、能源领导小组予以支持,科技部的中长期科技规划都是有一笔钱的投入,对这种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当然要满足,加上广东省三家一起作为推动,一开始花本钱就得做。光有这个不行,也得有研究机构,中科院起码有三个研究所是可以全力投入的,包括广州能源所、山西的煤化所--煤炭化学研究所、大连的化学物理所。这三个研究所有相当一部分力量要投入,再加上大学的能源所,还有一些搞汽轮机装备制造的辅助部门,共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在两三年之内攻克关键技术是可能的。因为这个关键技术不是完全没有的,我们已经有了。当然还要找到好的企业,这个企业要很热心,还要有一定的实力。我认为这个在中国率先建成这个,应当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很需要的,特别是现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更有推动力。

  制出的氢怎么办?目前有两种处理办法,一个是发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氢以后的发展还可以做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有三种,一个是10千瓦到20千瓦的家用的,跟电冰箱一样放在家里就可以用;如果30到50千瓦,那就是车用,现在我们的汽车消耗汽油,将来还是要用氢燃料电池,这个氢燃料电池中国也不落后,另外我们质子膜的氢燃料电池应当是达到世界水平了,当然如何把它应用到汽车上还有个过程;如果上到100千瓦以上,一般都是一个小区。做燃料电池又是一套发展,我想这个氢能发电的问题应当是一个值得很好考虑的问题。广东是的第一要地,能源也要领先占领这个要地,我们回去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各方面反映,因为中国不搞这个不行,我们能源这么短缺、需求量又这么高,污染的情况又这么严重。而且它的好处多了,比如说减少运输,减少粉煤灰,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等等一系列,符合世界潮流。

  这个有点符合绿色广东的味道。这个有个起因,四年以前我们在一个世界的时候,联合国大学的代表、耶鲁大学的代表、中国的代表一致呼吁在21世纪应当办一所或几所自然大学,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规律从课堂搬到野外,而且规划是想建五十几个生态类型,将全世界大概52个生态景观的类型摆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从赤道到极地,集中体现基本的生态类型、联系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两个礼拜到20天之内基本上了解生态,从而奠定全世界青少年对于自然的关怀,对地球的认识。我在2003年提了一个,希望在广东江门来设立自然大学。我为什么要提这个?两个考虑,一个世界自然大学我们当然很,就中国而言,我们不是说提高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吗?青少年的培育、学校的培育,特别是规范型的教育实习,我们其实是没有的,我认为它是一个公共课、普通课,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中国几百万的大学生、几千万的中学生,他们需不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课堂或者叫绿色课堂?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我们要从大的宏观方面和具体的实施方面使得广东在新一轮的增长当中能够再领先一步。着力于七大战略突破,具体包括: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氢基能源产业集群、临海经济产业集群、电子沃尔玛物流产业集群、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农业产业集群等等。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风机设备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